食物鏈減少和燕屋出現飽和現象,一些地區的燕窩產量大不如前。
報道:張燕萍
(勞勿23日訊)燕窩價低迷,產量和銷量減少,同時要面對被征收高昂的執照費,彭亨燕窩業內憂外患有誰知?
一度被喻為可以生金蛋,并為國家帶來數億令吉外匯收入的引燕業,如今前途充滿考驗。政府曾經鼓勵人民投資引燕業,但卻沒有為業者提供親商政策,也不曾為業者提供津貼援助。
業者長年靠自己摸索探路,也要自行承擔虧損的風險,如今,他們面對州政府征收各項稅收成本壓力,也面對產量減少的考驗。
彭亨燕窩商公會主席拿督許亞權表示,業者極需要政府更多有利并親商的政策紓困,穩定就業信心及度過經濟難關。
他說,目前國內出現燕屋過剩的情況,而燕子在近年來趨向郊區燕屋筑巢,使到商店式的燕屋產量已經大不如前。
剛接任該會會長職的他接受《南洋商報》訪問時表示,這個情況以近兩年特別嚴重,由于生態受到沖擊,食物鏈和棲息地區受影響,燕子們都飛向郊區,店屋式的燕屋燕窩產量減少至少60%。
若此情況無改善,或在不久后,店屋式的燕屋,將會成為空巢。屆時,又會引發另一波的商店過剩。
他說,這樣的情況,也影響到年輕一代對引業燕發展的信心。
許亞權:引燕業也需要政府的支持。
許亞權:助燕窩業發展
州政府應實施親商政策
許亞權認為,燕窩業的發展也極需要政府,尤其是州政府的配合。
而在大家面對疫情經濟考驗的前提下,州政府應該以更親商的政策,扶助業者。
他說,州內的引燕業不僅要面對高昂的燕屋執照費,同時建設在郊區的燕屋,也必須繳還圖測費,讓業者大吃不消。
“我們認同州政府需要收取費用,但有關款額不應該過高;同時,建在郊區農業地的燕屋,也應該豁免繳交圖測費。”
許亞權說,燕窩業繁榮期,政府鼓勵商民開發引燕業,但這些年來,卻沒有明顯的扶持政策引領業者。
“我們靠自己摸索,無論是技術或開發市場,幾乎都是靠自己推動。”
加入公會業者少
許亞權說,彭亨州內有至少5000名引燕業者,但加入該會的業者并不多。
“我們需要大家給予力量,作為組織的后盾。”
他說,該會會員與政府的溝通橋梁,面對問題時,可以站在同一陣線爭取權益。
站同一陣線爭取權益
迎合全球化市場的需求,他認為,業者為自己的燕屋申請注冊編號(ID)和農業品質管理認證(MyGap)是有需要的。
“我國是自由市場,業者們必須做好品質保證之際,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動。”